最近工作节奏有点快,很难沉下心来写干货类的内容。 趁着周日的晚上,聊聊我的一些职场工作感悟吧。 拒绝鸡汤,都是认知提升的干货! #1 管理好对方的预期 作为经常写比稿方案的策划,我其实很不喜欢做一件事,那就是: 在方案一上来就写公司各种厉害的介绍,比如公司拿过多少多少奖、获得多少多少荣誉认证、公司成员多么多么厉害、做的项目成绩多么多么显著等等。 为什么我觉得这样不太好? 因为这是在变相拉高对方的期待值。 在这种情况下,方案正文的内容质量过硬倒还好,要是“虎头蛇尾”,这就会给对方大大的负面印象。 所以,我通常大家把例如公司credential的部分,放到方案的最后部分。 这只是职场工作中,管理好对方预期的第一个层级: 不要自己主动拉高对方的期待值。 不仅如此,有时候,我们还需要主动降低对方的期待值。 比如大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工作情景: 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你的客户或者老板,要你交一个看似不太可能完成,但又必须得做的工作。 这时候,聪明的做法,不是直接拒绝对方,而是跟对方说明:在这么有限的时间下,你能做到的程度只能是什么。如果对方觉得这个程度没问题,就可以。 这时候,你其实就是潜在地在降低对方的期待值。这是管理好对方预期的第二个层级。 当然,管理好对方的预期,绝对不是一味地去拉低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 你能给到超出对方期待值的东西。这是管理对方预期的第三个层级。 比如在很短的时间内,你除了给到按照之前align好的内容,还额外多想了一些备选方案,多思考到了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给出应对思路。 这时候,对方一定会觉得你是一个非常靠谱上进的人。 所以,总结一下管理好对方预期的3个层级: 第一,不要主动拉高对方的期待值; 第二,主动降低对方的期待值 第三,给到超出对方期待的东西 #2 不要有兜底的心态 这点,特别是对于一些开始管理团队的职场人,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兜底心态,在潜意识中,反应的是: 你一开始就觉得下属是做不好这件事的,反正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推翻重来。 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心态,对于管理者来说,是要命的。 因为当你带一两个人的时候,也许你可以兜底,但是当你开始管理一个部门、一个公司的时候,这会让你身心俱疲。 不仅如此,这样下去,你的团队下属,也会一直没法进步。 那怎么办呢? 既然不能兜住“袋子底部”,那么就只能在“袋子的入口”,做到尽量完善。 这个“入口”,就是在一开始交代工作的时候,要尽可能做到清晰、不给对方犯错误的机会。 然而,我们在平常工作中,给团队下属成员下brief的情景却是: 大部分时候,都是匆匆忙忙,默认对方也是了解前期提要,而忽视了在下达具体工作内容之前,要先讲清楚整个项目的背景。把工作内容讲完了以后,也没有问对方到底有没有完全听懂,当然也不会提前预期对方可能会犯的错错误,而提醒对方...... 这让我联想到了曾经看过一本书中讲日本某位管理学家,在给内部团队下达工作的时候的步骤: 首先是给对方讲清楚工作的背景、具体需求;然后让对方按照自己的理解,重复一遍工作需求;如果中间有误差,再予以校正;等双方理解都在一个层面的时候,领导会再预警这个工作中,可能会容易犯的一些错误,让对方尽量避免......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在“袋子的入口”,做到万无一失。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兜底心态,还可以做的就是,在一些代价没有那么大的项目中,尽量让团队成员自己去体验,哪怕最后效果不佳,是错的,也行。 比如,我会给小朋友自己独立去写一些重要程度没有那么高的方案,如果我在前期跟他沟通清楚了写什么、怎么写,但最后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不好。那首先,我会让他先改,如果最后还是改得不尽如人意,那我也不会自己推倒重来去写,而是把他的方案交出去,让他自己感受一把自己方案的反馈。这样在下次的时候,他就会更懂要如何改善了。 #3 多提炼经验方法论 职场工作中,很多时候,是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做,有时候,我会思考,这对公司来讲是可以赚钱,而且累积案例。 但对个人来说,它的价值是什么? 难道就为了,在自己的简历中,写上一句:我曾在这家公司做过20个某类项目? 这可能是其中一小点价值,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 要能够不断从做过的项目中,总结提炼出一些经验方法论。 这才是操盘一个个项目,带给个人最有用的价值。 因为单从项目数量来看,只要在一家公司做的时间足够久,每个人都可以操盘很多项目。但是能否从中总结出可以用得上的经验,才是拉开每个人差距的根本。 所以,我非常喜欢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画一些营销方法论模型。这些方法论,都不是书本上或者行业中有的那种,而是真的结合项目经验,以及跟实际操盘者聊天,总结提炼来的。 比如:品牌自播全链路模型、内容种草方法论、抖音短视频内容结构、小红书种草效果原理等等 当然,这些方法论有的不一定经得起多么严谨的推敲。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方面,这背后代表的是我们自己的思考,应该走在很多同行、客户的前面; 另一方面,这些方法论还可以随着后续不断的项目经验累积,做迭代升级优化。 这里额外多提一下,就是我觉得: 提炼经验方法论这件事,对于特别是像我一样的策划(planner)从业者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很多时候,策划会抱怨:自己越来越沦为写ppt的工具人。 那怎么摆脱这种境遇呢? 关键就是:你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让阿康觉得你走在他们前面。 这些经验方法论模型,就是很好的东西,因为这些是他们很难或者很少有时间思考出来的。 #4 后端职能别被“养废”了 这点,对于很多后端职能工作的朋友,尤其要注意。 什么是后端职能?拿广告公司举例,就是:策划、文案、设计、创意等等这类,不直接对接业务的部门。 为什么我说这些后端职能,容易把人“养废”? 背后有两个层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这些职能工作的人,会越来越跟行业需求脱节。 整个营销行业的需求都在转型,势必会让agency本身也要做出业务转型。 随着以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为代表的原生内容平台越来越吸引品牌预算,以及品牌也越来越追求品效合一,“高举高打”的品牌创意assets+媒介投放组合的业务体量会越来越少。 而以广告公司为代表的策划、创意人员大部分都是延续着十几年前的那套思维模式和作业流程:挖洞察、想一句slogan、做创意素材(视频/海报/H5等)、找媒体投出去…… 导致的结果是,对于很多新形态的业务,比如电商营销、直播运营、内容种草等等,策划、创意人员根本无法参与其中,因为他们不太懂这些平台业务的生态,也很难有成熟的方法论可以指导。 所以,对于这些业务,大部分都是公司的业务阿康在跟进、摸索。 长此以往,这些策划创意人员,会与小到公司业务、大到行业需求,越来越脱节。 二是因为,行业会越来越需要具有项目操盘经验的综合型人才。 去看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招聘需求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能跨多部门沟通协调,管理项目进度,为最后效果负责。 但是反观我们后端职能工作的人,基本上是只在自己的职能细分领域工作,被人“照顾”着。 当然,很多人看到这会说:这就是职能细分啊! 是的,职能细分,带来的好处是分工明确,带来的效率提升。 但是在如今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职能细分,也是容易把人“养废”的一种因素。 所以,我的个人建议是: 尽量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尽可能多地主动走到前端,看看时下的趋势玩法、旁观阿康们项目的最新进度,甚至有机会成为操盘手。 从前端汲取营养后,再反哺到后端,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结 本文主要分享了我的4点职场感悟,分别是: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1-26 02:30 , Processed in 0.0410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