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有一个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件事,便就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这话说得真是到家了,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谁又不是如此?人不自欺,几乎是活得没有人味。你看看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的词: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商。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可怜白发生。 追忆昔年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壮举,但想来除了一头白发又留下了什么?这是对“自欺”的觉醒。但人又大抵逃不出这个命运的轨迹。因为有了“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也就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被人尊重。 自欺、欺人都是“意识”的作用,意识最容易做自我欣赏、自我肉醉、自我肯定或否定。同时它又把种影像收集归纳以后,交给“心”来安排收藏。因此要使“意识”净化除非你真要做到“内明”反省的学问,随时留意它的活动,真正能让它“知止而定,定而后安,安而后静,静而后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觉境界。这里的自觉包括专一、安定、无私、明净、立断取舍、明辨是非等意义。这是“内明”之学的精髓所在。 同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这个“意识”的作用也丝毫忽视不得。但你如果对“内明”的修养看不透,那被“意识”所“自欺”或“欺人”、“受人欺”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心内心外都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好。孔子的原则就是不可随便任意妄为,不可认为必然如此,不可固执已见,不可自以为是,这都属于“意识”不自欺的警觉。因此古人说:“诚其意者,毋乍欺也。”譬如说,人人都会埋怨被别人欺骗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相传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初到中原,将要入山面壁的时候,有人问他,大师啊!你来中国的目的是做什么?达摩大师便对他说,我要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达摩大师真是一代智圣,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我们要做到“不自欺”就应舍弃“意识”的乱相,到平静清明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让“心”归 让“能微到使意识、意念返还到明诚、明净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不自欺”,这是完全需要靠自己的反观省察,才能达到的境界。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心”修炼到一定的境界是一种非常自觉的状态。它既是自由的,又是深得规则的。零度生存智慧就追求这样的效果。这看来是多么气派、多么的狂妄的追求?但实际上,它又是多么的平实,多么的充盈,它安详、静谧、绚烂、崇高、伟大,但又终归于平淡静谧。如古人所说:“学问深时意气平”,这便是“心”的自由的境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1-28 06:29 , Processed in 0.1839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