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周国平说:一个人对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淡定是一种心态,从容是一种境界,笑容背后是无奈,繁华过后是灰烬,常葆一颗从容的心,看云起云落;生活从容的人是成功、友善、幸福的人。珍惜当下,把握自好自我的心灵,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辑一 糊涂一时,从容一生随心亦随遇 人生的道路起起伏伏,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会在生活里经历各种各样的曲折。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难免会产生彷徨、不安的心情,当我们遇到生活里大大小小的难题时,也难免会产生烦恼甚至痛苦的情绪。在那些时刻里,我们总是期望着能获得一种人生的指引,帮助我们从迷茫惶惑中解脱出来,作出正确的、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抑或能拥有一种生活智慧,然后坦然从容地面对生活里各种纷繁的事情。 如何恢复心灵的平静,让我们悠然地享受生活,笑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从而抵达一种明朗、澄净的人生境界呢?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其实,答案也许早已为我们熟知,只是简简单单八个字而已:随心所欲,随遇而安。 随心所欲,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去做人、做事,就是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的掣肘,尽情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 一个“随心所欲”的人,是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追求和理念的人。他真正明了了自己的心,不会被世间形形色色的诱惑迷了双眼,也不会被生活的条条框框束缚了手脚,他敢于去实践心中所想,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生活,去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样的人,不管他人怎样看待他、评论他,都不会影响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判断,因着这份坚持,他也必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自己的完美生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是一首曾被广为流传的歌曲《送别》,它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有着“二十文章惊海内”之誉的大师李叔同。 李叔同一生在诗词书画、音乐戏剧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颇高的造诣,但他最让人活在世上,匆匆百年,可谓十分短暂。而除去婴孩时期、求学时期、吃喝睡等生命基本所需的时间,留给我们成就事业、享受生活的时间更是有限。在这有限的几十年光阴里,想要活得灿烂、活得精彩、活得无怨无悔,就一定要有种“随心所欲”的气魄。正是因为这种气魄,弘一大师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是的,人生转瞬即逝,自己的一生应由自己掌握,不必为世俗所牵绊,无论在做怎样的选择时且让自己的灵魂做主,随心所欲一些,那样将来回想来时路时才不会有虚度一生的悔恨。 然而这种气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抵达。生活里有许多人的生命仿佛是不属于自己的,完全随着环境在团团转。他们随名利的诱惑而迷失自己,因他人的评价而怀疑自己,受了一点挫折便放弃自己……他们似乎不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就是清楚也不敢去争取。比如,有的人让父母的观点决定自己的前程,而不去想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究竟在哪里;有的人因家人的意见而选择工作,却不敢坚持自己向往的生活;有的人做起事来缩手缩脚,顾虑这个又顾虑那个,明明心里想这样做的,却因为太多担忧而违背自己的意愿,说不想说的话,做不想做的事……人钦佩的是他“心不为形役”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叔同的生活可谓完美,他的幸运着实让许多人欣羡不已:他出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外形俊朗不凡,其严格的家教使他成为一名绅士,完善的教育使他成为文人,自己的勤奋又使他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画家,青年时便已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并在那里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家庭富裕,婚姻和睦,可以说平凡人期望的一切,李叔同都拥有了。 然而,1918 年8 月,一个很普通的夜晚,39 岁的李叔同却来到杭州一家名为定慧寺的寺庙,拜了悟和尚为其在家弟子,法名演音。当时,他的家人和朋友都不能理解他这一惊世骇俗的行为,都来劝他还俗,他却一一谢绝了。 有人问李叔同为什么要遁入空门,他淡然回答说:“我想来就来了。” 当时的国画大师金智勇曾亲自跑到杭州去看李叔同,追问他为何要作这样的选择,他的回答是:“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选择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一心钻研佛法的李叔同果然成了佛学专家,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这些人原本是想通过不断地迁就他人、迁就社会来让生活更美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的,却不知,一个失去自我的人,不仅难以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喜爱,更会让自己的人生陷入迷茫的沼泽中。他们为了一切外在而活,为了所有的他人而活,唯独不是为自己而活。 其实一个人若想活得痛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我活我人生。无论世俗的观念怎样,我且追随自己的心;无论世人的眼光如何,我且追随自己的心;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且追随自己的心。这样,我们才能以坚定的步伐行走在人生道路上,避免那些无谓的惶惑与烦恼。 修得自然心,从容度一生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人们会面临诸多的选择,大至人生的诸多选择,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心所欲都能带给我们一份从容与洒脱,让我们感受到自由自在的畅快。 在《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好一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想见朋友时,无论路程多远,要付出怎样的辛苦都不介意,而既然已经兴致缺缺,那么即使朋友的家就在不远处又怎样呢?这时已是见不见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早已享受到了这份思念的过程。王徽之这样的自由和洒脱确实令人心向往之。 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三个儿子王徽之,生性豪放不拘。有一年冬天,接连下了好几天鹅毛大雪,某夜雪停时,王徽之推开窗户,只见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耀在四周皑皑白雪上,就像四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一样。王徽之见此美景,当即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出酒菜,独自坐在庭院里细酌起来。 忽然,他觉得斯情斯景,如果能有悠悠琴声相伴就更完美了,于是他想起了善于弹琴作画的好友戴逵。当时,戴逵身在剡溪,距离王徽之所在处颇有一段距离,可王徽之全然不管这些,忙叫仆人备船,连夜前往。 然而,就在船儿行驶了整整一夜,眼看就要抵达剡溪戴逵的家时,王徽之又突然对仆人说要撑船回去。此话一出,仆人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而王徽之只是淡淡一笑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寺院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看到后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就跑去对老和尚说:“师父,这草地太难看了,我们快买点草籽来撒上吧!” 老和尚悠悠然答:“等有空了再去买。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这样一直到中秋,老和尚才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草地上。” 小和尚欢喜地去了,谁知道起了风,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随风飘散。 小和尚又忙对老和尚说:“师父,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 老和尚又悠悠然答:“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不能发芽。 生活里,我们总是有太多的犹疑与顾虑,哪怕是对于心里一个很小的心愿也不敢尽情地去兑现。也许我们早就想去某个地方旅行,却老是担心着若是用了这笔旅费,存折上的数字会减少,就会影响到生活其他方面的开销,或是担心用去了这段时间,工作的进度会减慢,事业的进展会延迟等等;也许我们也像王徽之一样,一直惦念着某个朋友,想去看看他、和他叙叙旧,可最后要么是自己忙要么是担心对方忙要么是害怕昔日情谊已变淡,我们以诸多借口拖延着,最后竟和这个朋友几乎终生不相往来;也许我们很想穿某件衣服,却害怕那不符合自己应有的形象怕引来他人怪异的目光,于是不敢穿;也许我们很想跟某个人说句我爱你,但这个念头一生,就开始揣想会不会被拒绝,会不会太难为情,最后让这句话梗在心里而错过了一段情缘……想说的不敢说,想做的不敢做,这样前思后想、束手束脚地生活着,我们怎么可能不累呢?误会、错过、遗憾,等等等等,又怎么可能不来敲门? 其实做人大可随性一点,当哭则哭,当笑则笑,何必矫揉造作,何必犹犹豫豫。 让自己的心从那些不必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说话、做事,无谓的烦恼自然会减少许多。 当然了,人不是独立存活在世界上,想要彻底的随心所欲是不可能的,生活并不由我们来完全掌控,总有一些事情不是那么顺心,总有一些道路不是那么平坦,总有一些时间我们会被灰色的情绪围绕。这些时候,我们就要学会随遇而安。随遇而安,便是古人所说的“既来之,则安之”,便是对人生的悲欢离合皆微笑以对,是从心底接受生活里的那些不如意事,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所以,担心什么呢?随性!” 可是,又有许多麻雀飞了过来,专拣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见了,着急地说:“师父,不好,饱满的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上肯定长不出小草了。” 老和尚说:“没关系的,草籽那么多,小鸟吃不完。你就放下心来吧,明年这里会有小草的。” 祸不单行,当天晚上居然下起了大雨,小和尚担心草籽会被冲走,一晚上都没睡好。翌日清早,他忙去草地上看,地上的草籽果然都不见了。于是他又来找老和尚求助:“师父,昨晚的雨把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老和尚还是悠悠然道:“不用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后来,院子里果然长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连原来没有撒籽的角落也有,小和尚高兴极了,忙去报告这个好消息:“师父,太好了,草长出来了!” 老和尚微微点头,慢条斯理地说了两个字:“随喜。” 故事里的老和尚,是一个真正懂得人生乐趣的人,他那种遇事时顺其自然、不刻意去强求、也不纠结于结果的淡定人生境界,是生活里如同小和尚一样执著的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随时、随性、随缘、随喜,老和尚所说的这八个字可谓人生箴言。有什么着急的呢?很多事情随时都可以,不用匆匆忙忙去赶路,反而让自己错过了沿途的美景,扰乱了自己平静的心情;有什么好担忧的呢?万物相生相克,诸事相辅相成,来与去、得与失自有一番定数,且让人与事随其本性去发展好了,不必强求;有什么好纠结的呢?既然雨已下,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就接受它带来的结果,随缘来去,随缘聚散,安然以对;也没什么好惊喜、好怨叹的,得在意料之中,失在情理之中,什么样的结果都没关系,什么样的经历都是人生的滋味,值得细品。 随遇而安并非是说要我们懒惰懈怠不求进取,也不是说要逆来顺受一任沉浮,而是教我们要拥有一种安详恬淡的心态,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变幻、生活里不可改变的磨难时做到处变不惊顺其自然。正所谓“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也正如《菜根谭》上所写的,“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所以,对于生活里一切不可改变、不由我们控制的事情,坦然地去接受、去顺应吧,生活给我们什么就去品味什么,我自是我,以一变应万变。因为反正烦恼也没有用,担忧也没有用,倒不如欢欢喜喜地去对待。 随心所欲,而又随遇而安,当我们掌握了这两种人生智慧的平衡,自然能在风云变幻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浓妆淡抹总相宜 如果我是他就好了…… 如果我能过那样的生活就好了……假如让我得到那样东西我就会感到很高兴……假如我是那个样子我一定会非常幸福……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一定要努力改变,不然我就不快乐…… 类似这样的假设和疑问常常骚扰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心得不到平静。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可以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但过分的企望和比较,却会妨碍我们对当下生活的感受,滋生出许多的烦恼、痛苦和惶惑。 总是认为美好的生活在别处,只有换一种活法,人生才会阳光灿烂,就像是破坏快乐心情的一把利刃,反复切割着人们脆弱的神经。然而,事实上,世上的人和事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圆满,所谓幸福或不幸福,不过是个人的一种感受罢了。那些在旁人眼里似乎很幸福的人,若不懂知足、不懂珍惜拥有,也会愁容满面、落落寡欢;而那些看似过得不好的人,拥有一颗乐观的心,对生活赐予他的一切充满感恩,同样能脚步轻盈地在人生道路上行走。 关于人生,有一则寓言故事很能给人启发:从前有一只青蛙,生活在离海不远的一片小湖里,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 它的同伴常常劝它:“我们搬家到大海里去吧,听说生活在大海里的龙王是最幸福的。”青蛙摇摇头,回答说:“我们是青蛙,并不适合大海,再说我觉得现在的日子挺好的,龙王的幸福又与我何干呢?” 有一天,青蛙去海边散步,意外遇到了龙王。出于好奇,青蛙问龙王:“大王,人人都说你最幸福,你住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 龙王描述道:“我的宫殿是用珍珠和贝壳砌成的,屋檐华丽而气派,厅柱坚实又漂亮,非常的富丽堂皇。你呢,你的住处是什么样?” 青蛙说:“我的住处有清泉潺潺,如同悦耳的音乐,还有绿藓如茵覆盖,十分美丽。”接着,青蛙又问:“那大王你高兴时会怎样,发怒时会怎样呢?” 龙王说:“我高兴时会普降甘霖滋润大地,使五谷丰登;我发怒时,便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让千里以内寸草不留。你呢?” “我啊,高兴的时候,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就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青蛙回答。 原来,龙王有龙王的快乐,青蛙也有青蛙的快乐,根本不必彼此羡慕,也不必强求自己改变。龙王锦衣玉食大权在握也同样有高兴时和发怒时,青蛙虽然生活在小湖里,但只要善于发现生活的亮点,也一样能活得逍遥自在。 故事里的青蛙是睿智的,因为它的眼睛并不盯着别人拥有什么,而是全心享受自己的生活。 我们在生活里是“龙王”还是“青蛙”呢?都没关系,都很好,因为无论我们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子里活得坦然而愉快,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活法,每一种活法都可以很快乐幸福,而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是道路平坦、十全十美的,都会有令他感到遗憾的地方。 所以,不用一味地羡慕他人,不然就是庸人自扰,自找烦恼。 把握当下,苦乐同尝 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某种生活对他人来说可能是幸福,换成自己去过可能会觉得痛苦,某件东西可能是他人的宝贝,但自己拿到手上可能会觉得毫无用处。也许你正在羡慕他人,他人却正在羡慕你呢? “总是觉得别人的东西是最好的”,“总是认为现状非常糟糕”,这一类想法对我们的生活毫无裨益,反而会令我们忽略所拥有的美好,错过可以掌握的幸福。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临行前,他们向师父道别并询问师父有什么要交代的。 师父摇摇头说:“我没有什么交代你们的。不过,我这里有一根苦瓜,你们要将它随身带着,你们每经过一条圣河,就把苦瓜放在河水中浸泡,每朝拜一处圣殿,也要将苦瓜放在圣桌上供奉,并朝拜它。” 说完,师父拿出一根苦瓜来给弟子,弟子们不明白师父的用意,但既然是师父的交代,他们当然会照做。于是,一路上,弟子们经过了许多圣河圣殿,都将苦瓜浸泡并朝拜。渐渐地,苦瓜在他们看来,就如同圣物般神圣起来。 回来以后,弟子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原以为师父会让他们供奉在殿堂上。 让人意外的是,师父却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晚餐。弟子们面面相觑,都猜不出师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晚餐桌上,弟子们都不敢去碰那根苦瓜,都等着看师父会有什么举动。 师父看了看满脸疑惑的弟子们,笑了,拿起筷子率先吃了一口苦瓜,然后自言自语道:“真是奇怪呀,这苦瓜泡过那么多圣水,进过那么多圣殿,怎么还是苦的,竟然没有变甜。” 这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领会了师父的用意。 原来师父是要告诉弟子们,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为圣水圣殿变甜,也不会因为弟子们的期待改变它本来的滋味。而我们对待人生诸事也应持如此态度,观其本质,用心领会,才是智者。 弘一大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他晚年时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尊来拜访他。吃饭时间到了,两人就座,这时夏尊发现弘一大师只配了一道咸菜下饭。 夏尊和弘一大师年轻时便是好友,知道他曾过着歌舞繁华的日子,不由奇怪地问道:难道你不觉得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吃完饭,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淡的开水? 没想到,弘一大师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其实,不管是怎样的生活,都必然是有苦有乐的,就像食物的滋味注定有酸甜苦辣咸一样。没有苦的衬托,我们又如何感受甜蜜的美好呢?食物的多种滋味令我们的味觉快乐,而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生活的本源。 假如目前的生活如同蜜糖一样甜,那么很好,认真咀嚼这份甜蜜并为之感恩吧;假如不幸的,现在的日子处于人生的低谷,好比苦瓜一样难以入口,也不用感到苦恼,不用抗拒它,因为苦瓜精心烹调后也能成为一道美食,苦也是一种爽口的滋味。 想要活得快乐,就不要总是在现有的生活里挑刺,活在无法改变现状的苦恼和对他人的欣羡中,舍与得从来都是生活的两面,将目光关注在所得到的那些美好上,坦然面对不如意的地方,愉悦的心情自然常常充溢心田。 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充分体现了弘一大师对待生活的智慧和澄净的心境。 是啊,咸菜太咸了,一道咸菜下饭也太单调了,若能多些美食当然更好;白开水太淡了,也太普通了,若能来一杯香茗当然更惬意。可是,人生并不是随我们的意志决定的,生活里总是会充斥着一些无奈和遗憾,既然不能改变,我们又该如何呢?抱怨、不满,只会让我们失去平静的心情,被不良情绪纠缠。那么,不如调整心态,随遇而安,来什么就品味什么吧,没有锦衣玉食,有粗茶淡饭也很好,没有上好的香茶,来一杯白开水也能解渴。人生若是一幅画,那么不管是浓墨重彩,还是清淡素描,都有其独特的美。重要的是我们能找到一双善于审美的眼睛。 对于咸菜的咸和白开水的淡,弘一大师当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他早已超越了咸淡的分别,能真正静下心来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白开水的真清凉。 而对待人生也应如此,生命里的获得与成功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人生路上的离别和失去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生活中的重复与琐碎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细细品味生活里的各种滋味,我们会发现原来每种滋味都值得回味,而我们现在其实过得挺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智慧,幸福的人生其实从不在于人生本身,而是在于我们能不能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种状态都欣然接纳,含笑领会。 何处惹尘埃 对一个人来说,心灵的洁净远比外表的洁净更为重要。那些衣冠楚楚却道貌岸然的人,虽然外表整洁,不一样惹人讨厌吗?而那些拥有高贵品质、纯洁内心的人永远值得人们尊敬。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禅宗弟子神秀曾经写下这样一个畿子,告诉世人擦亮心灵之镜的重要性。 在生命最初的时刻,我们的心原本都是纯净透明的,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杂念,也没有过多的牵绊与阻碍,因此我们总能感到轻松自在,不被烦恼、痛苦等负面的情绪所纠缠,在简单生活里体会快乐与幸福。 从前,在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每天都要将街道打扫干净。 因为她的工作量很大,她又很勤劳认真,所以她的衣服常常很脏,身上还有难闻的气味,以至于大家都十分讨厌她,见到她便掩鼻而过,露出嫌恶的表情。然而,佛陀却总是叫这个妇人来听佛法,并不断给她鼓励。 佛陀这样做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家都跑来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佛陀啊,你常常说清洁的话,教人要做洁净的事,可是你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佛陀严肃地回答道:“这个妇人让我们的城市保持清洁,贡献很大,而且她谦卑勤奋,做事情认真负责,你们又为什么要讨厌她呢?”正在这时,已洗过澡、换了衣服的妇人走出来和大家见面,看上去容光焕发。 佛陀又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内心骄傲无礼,这是心灵有污秽。 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是很容易洁净的,可你们内心的肮脏却难以改善呀!” 佛陀的话让人们羞愧不已,从此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然而,随着生活的递进,我们每一天都会经历许多事,产生许多纷繁的情绪,它们在心中一点点积累,并且不断滋长,衍生出更多的杂念。于是,由于我们没有及时清理、铲除心灵的杂草,任由世俗的尘埃将心灵之镜一层一层的覆盖,任由那些有害无益的东西积存在心间得不到疏通,我们才会陷入执迷、妄念而无从解脱。 使用电脑的人都知道,安装使用的软件越多,电脑运行的速度就会越慢,而要保持电脑的运行速度,就一定要时常清理系统里的垃圾文件、错误信息,否则不仅容易造成死机还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人的身心也是这样,所经历的事就好比在电脑里安装的软件,每一次经历都有可能留下痕迹,若不及时卸载、清除,就会使我们背负越来越沉重的负荷,严重妨碍我们的生活。只有在心灵纯净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受生命里那些简单的美好,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才能轻松面对生活里的风风雨雨。 有一个年轻人,受到流言飞语的困扰,感到非常的苦恼。他千里迢迢来到燃灯寺,对寺里的释济大师说:“大师,我从来是一心读书耕作,不喜招惹是非。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诽谤诋毁我,忍耐到现在我实在受不了了,我不知该怎么办,想出家为僧躲避这些是非,请大师您千万收留我!” 释济大师闻言,微微一笑,对他说:“施主何必心急,不如随老衲到院中捡一片净叶来,那样你便知道自己的未来了。” 说完,释济大师带年轻人来到寺中一条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叶,并叫一个小和尚取来了桶和瓢。他拿着树叶对年轻人说:“施主就像我手中的这枚净叶,远离红尘,不惹是非。”说着又将叶子丢进桶中,指着桶说:“可现在施主遭受诽谤、身陷是非,又像这枚净叶陷在桶底。” 年轻人点头叹道:“大师说得对,我就是这枚树叶呀。” 释济大师弯腰从溪里舀起一瓢水,一边说“这是对施主的一句恶言诽谤,企图打沉你”一边将那瓢水猛地浇进了桶里,只见那枚树叶在桶中晃荡了一会儿,便静静地漂在了水面上。接着,释济又从溪里舀起一瓢水,再次猛地浇进了桶里,又说:“这还是一句对施主的恶言诽谤,依然是企图打沉你,施主请看树叶会怎样呢?”年轻人低头看着桶中的树叶,树叶晃荡了一会儿,还是漂在水面上。释济重复了几次浇水的动作,可树叶丝毫不受“诽谤”的损害,始终漂在水面。年轻人似有所悟。 释济大师终于说:“无论流言飞语如何来袭,净叶都不会被击沉,反而会借助这力量渐渐漂升,一步一步远离桶底。最后,净叶的命运会如何呢?” 释济又一次往桶中倒水,但见那枚菩提叶随着水的满溢终于浮出了桶面,漂到了桶下的溪流里,然后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它将跳出陷阱,漂向远方的大河、大江、大海,拥有更为广阔的世界!” 年轻人恍然大悟,高兴地说道:“大师,我明白了,一枚净叶是永远不会沉入水底的。流言飞语、诽谤和诋毁,只能把纯净的心灵淘洗得更加纯净。” 释济大师欣慰地笑了。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1-27 00:38 , Processed in 0.0410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