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能量 查看内容

如何平衡好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好施与受的关系

2018-11-1 19:11| 发布者: Jun| 查看: 1972| 评论: 0

摘要: 有些人为了维持这样的“权力感”,常以一种“宁人负我,也不愿我负人”的生活原则来生活,而不愿接受他人的给予。许多所谓“理想主义者”,事实上都是“助人者症候群”。 人类的关系始于施与受,而施与受又开启了 ...
        有些人为了维持这样的“权力感”,常以一种“宁人负我,也不愿我负人”的生活原则来生活,而不愿接受他人的给予。许多所谓“理想主义者”,事实上都是“助人者症候群”。

        人类的关系始于施与受,而施与受又开启了我们的清白与罪疚的经验。这是因为,一方带着期待而付出,接受的一方则感觉自己背负着回报的义务。一方带着期待,另一方则感受到义务,如此一来,造就了每一段关系中的罪疚与清白,也使付出与接受的两方交换位置;除非最终的施与受达到平衡,否则无论是付出或接受的一方,都不会满意。这意味着接受的一方将有机会付出,而付出的一方也必须能够接受。

        无论快乐与否,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的礼物,我们也失去了独立与清白。当我们接受时,会觉得对给予者有所亏欠,我们会因亏欠而感到不舒服,并且努力回报以使自己释放这样的压力。每一份礼物背后,都有这样的代价。另一方面,当我们不求回报地给予某人或是付出大于回报时,通常会以愉悦的方式经验到清白感,也就是当我们不亏欠任何人、无所求或没有得到任何赠予时,我们通常会有轻松而自由的愉悦感。

        当施与受能够平衡,我们才能经验最深沉的满足。然而,为了维持前述清白的愉悦感,通常人们会有以下三种行为模式。首先是:

        一、自我设限
        有些人会为了维持清白感,而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交流,他们宁愿封闭自己,也不愿接受来自他人的任何赠予。如此一来,他们就无须背负对任何人的责任;这是一种“旁观者”的清白,他们借由不参与而无须玷污自己。所以,他们常因为对生命采取冷眼旁观的立场,而产生空虚和不满足的感受。

        许多忧郁症的人采取这种生活态度,首先他们拒绝来自父亲或母亲(或双方)的给予,然后将这样的态度扩展到其他关系,最终导致这个世界所给予的任何美好事物。他们合理化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对方所给予的并不是我需要的”或“对方所付出的无法满足我”。有些人拒绝的理由则是,不愿接受给予者的批评或附加的限制。无论基于什么理由,结果都是一样,他们的心中充满着被动与空虚。

        我们会在另一些人身上看到完全相反的情况。他们愿意接受父母所付出的,这意味着他们接受父母如是的样貌,并且带着感恩的态度接受来自父母的赠予。这样的接受经验,是一种幸福的能量流动,这使得人们能在其他关系中也充分地经验“施”与“受”。

        二、助人者症候群

        第二种维持清白的方式,是否定自己对他人的需求,这发生在当我们付出多于别人的给予时。这种维持清白的方式是短暂的,一旦我们接受了他人的给予,这样的“权力感”就消失了。

        有些人为了维持这样的“权力感”,常以一种“宁人负我,也不愿我负人”的生活原则来生活,而不愿接受他人的给予。许多所谓“理想主义者”,事实上都是“助人者症候群”。

        然而,避免背负责任的自由,对关系发展是没有帮助的。有些伴侣在关系中只想打破原本的平等,保持自己优越的地位。当他拒绝伴侣的付出时,另一方可能也会拒绝他的给予,他的伴侣可能会经验到疏离及愤怒。这样的助人者,将会经验到空虚和怨愤。

        三、充分交换
        第三种是最美好的一种经验清白的方式,就是在充分给予及接受后的满足感。这种“施与受”的充分经验,将滋养关系的过程。这意味着一方不论得到什么,都能平衡地回报另一方。

        对这样的清白感而言,除了施与受双方角色的流动外,交换过程中“等量”平衡也同样重要。我们小额的交换将带来少许利益,大量的施与受则带来丰富与幸福的感受。这样的幸福并非从天而降。大量回报将为我们带来满足、正义与平静。在各种维持清白感的方法中,这样的方式最能让我们获得自由,这样的清白将使我们心满意足。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1-21 17:57 , Processed in 0.4530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