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 查看内容

那些并非广为人知的名字,诠释着普通人何以伟大

2023-7-13 17:25| 发布者: zxw88| 查看: 17151| 评论: 0

摘要: 来源:中国军号·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戴晨“我每一次按下快门,留下的影像,也许就能唤醒一颗心,如果四万万同胞的心,一起跳动,一定会坚不可摧”。在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一个叫方大曾的小伙讲述了这么一段

来源:中国军号·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戴晨

“我每一次按下快门,留下的影像,也许就能唤醒一颗心,如果四万万同胞的心,一起跳动,一定会坚不可摧”。在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一个叫方大曾的小伙讲述了这么一段话。

在现实中,他正是一段惨痛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37年7月10日,方大曾和母亲、妹妹匆匆告别后,身挎相机从广安门出发,骑着自行车直奔卢沟桥。在卢沟桥前线,他看到了辽阔的白云和永定河岸的原野,看到了打着小旗在街头募捐的童子军,看到了那些身背大刀、目光尖锐的二十九军战士,还看到了那些被侵略者强迫着割平庄田的老百姓们……方大曾是彼时第一位到达现场的新闻记者,他用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

那些并非广为人知的名字,诠释着普通人何以伟大

当时的中国,方大曾并不为人所知晓,人们打仗的打仗,逃难的逃难。彼时,当那个19岁的日本二等兵在卢沟桥莫名失踪后,战争的伏笔已经开始显现了。贫瘠落后的中国就要遇到日军海陆空力量的全面压制,承受全面战争带来的沉重负担,面临在一次次溃败中再次屈辱求和。

那是怎样的绝望?悲痛铺天盖地,庆幸的是,希望的曙光从未彻底泯灭,努力抗争的每一个人都是黑暗中最耀眼的光芒——

方大曾,用一次次逆行让人们有幸看到了战士的视死如归与坚强不屈,看到了那些被硝烟掩埋的真相,让那个时代的人相信,这一次我们可以赢,也必须赢;

时任宛平县县长王冷斋拒不投敌,在烽火刀尖上与日军展开了多年的交涉斡旋,凡涉及主权,寸土不让,迫使日军的圈地计划落空;

年仅17岁的李鸿斌以及那1700多个不知姓名的学生,甚至连枪响要卧倒都不知道,却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殊死相搏;

四川小伙王建堂决心投笔从戎时,父亲王者诚寄来了一面中间写着“死”字的旗帜,这既是父与子的告别,也是两代人家国情怀的高度浓缩……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敢做逆行者的方大曾、拒不投敌的王冷斋、书生气还很重的李鸿斌以及以“死”相赠的王氏父子,终究不过是时代大潮中的一点浪花,飞溅又落下,但激荡起的波纹却传递着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呐喊与奋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胆魄。

那些并非广为人知的名字,诠释着普通人何以伟大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觉得个人的力量影响不到全局,会觉得这些人的行为都是“蚍蜉撼大树”,其实不然。倘若没有方大曾们的记录与奔走,又怎会有战场实时信息的传播?没有王冷斋们的执意坚守,又怎会有领土的一寸不让?没有李鸿斌、王氏父子们的大无畏奔赴,又怎会有更多人的义无反顾?正因为他们,以及无数和他们一样敢于抗争的人的存在,才支撑起一个“常规性”弱国勇敢地与强大敌人作坚决的斗争,所改变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也是全球性的格局。

与此相反的是,当翻开那本珍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雪庵日记》,便会知道那些人选择抗争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而选择苟且不过是轻而易举。“七七事变”之前,日记主人公袁崇霖关心时局、惦念亲友,却在人生失意、经济窘迫之下丧失了立场,投身伪政权,在贪图享乐中成为了自己最讨厌、令众人唾弃的那个人。

一正一反,一个是“舍小我”,一个是“唯自我”,代表的是个人选择,却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启示与联想。倘若我们不了解他们、不懂他们的真实故事,就无法感受“抗争”与“苟且”的个人内心活动,无法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明白那些英雄的伟大之处。正是无数个这样的英雄拒绝了苟且,选择了抗争,以“小我”成就“大我”,才换来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崛起与强大。

那些并非广为人知的名字,诠释着普通人何以伟大

习主席曾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曾几何时,那么多生命在炮火硝烟中陨落,但他们的精神却不会因之而消散。今天,处处都是传承的痕迹。

回眸七七,纪念七七,到底是为了什么?就像1945年的《新华日报》在纪念“七七事变”八周年的社论中说的那样,“每一次的‘七七’纪念都增加了我们抗战的信心与勇气,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基础”。我们年复一年的去诉说那些事、传颂这些故事,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给予自己力量,并不断提醒自己:当时代的灰落在个人头上之时,那可能是一座沉重的山,也可能是催征的号角,激励我们不负时代奋起向前。

(中国军号·钧正平工作室出品)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1-22 09:04 , Processed in 0.0507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