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抑郁症的人,会因为什么突然变好? 也许你会有很多答案,但这个故事还是会令你震惊。 端午假期,我见到了表妹琳琳,她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容光焕发、精神饱满,一点也看不出半年前刚被确诊为中重度抑郁症。 我为她感到开心,忍不住问她发生了什么? 她说: “姐,你知道吗?半年前抑郁时,我觉得天都塌了,这辈子没啥指望了,哼!索性就不憋屈了,有啥想说的都得说出来!” 原来琳琳想说的,是对父亲的恨。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据说她出生时,父亲气得摔了一只碗,并扬言要把她送人。 最终她没被送养,却在不足三个月时,被强行送去了外婆家,一呆就是六年。 她的父亲不仅脾气差,还爱赌钱,经常冲着老婆孩子撒气。 琳琳被骂“赔钱货”,这成为她的诅咒,无数次让她从梦中惊醒。 她拼命学习,努力挣钱,还给弟弟买了套房子,就是要向父亲证明: 自己不是赔钱货! 直到确诊了抑郁症,她才停下来关照自己: 往心里一翻,全是血泪,让她痛彻心扉。 多年来的委屈,早已酝酿出惊天的恨意! 她胸中升起莫大的勇气,回家大闹了一场! 把这些年像洪水一样滔滔的愤怒、失望、怨恨一股脑地砸向父亲,面子、里子,什么也不顾了,她就是要让父亲知道——她恨他! 闹完之后,琳琳觉得一直以来积压在胸口硬得像石头一样的情绪在渐渐化开,浑身轻松了很多。 而那个恶魔般的父亲,竟也开始关心她! 原来那些被压抑的委屈、怨恨并没有消失,而是储存在身体里,成了她抑郁症的元凶。 恨,和爱一样,也需要被表达。 这样,情绪才能流动起来,人才会变得自由舒展。 我们为什么不允许自己恨? 琳琳的经历可能很多人都有,不管不顾地表达情绪,反而能够让关系更亲近。 但对于恨,我们为何总是难以启齿呢? 比如,如果你对一个人说“你恨你的父母/伴侣/朋友/孩子”,他们大都很难接受,也不愿承认。 因为几乎整个社会,都倡导我们要以德报怨、不念旧恶。 很多人甚至觉得“恨”一个人,就意味着自己格局不够、气量狭小。 所以,恨,作为人正常的情感之一,是不被允许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背后往往存在着以下4种错误的认知逻辑: 1、自我PUA,只允许自己做“好人” 朋友阿昙,前几天收到了一个高中女同桌的好友申请,她不知道该不该通过。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这个女同桌,曾经嘲笑她矮,还跟同学污蔑她早恋…… 她没办法原谅这个女同桌,但又自我安慰说: “这么多年过去了,人家现在又主动加我,我不通过的话,是不是太小气了?” 明明心中并没有放下这段恩怨,还要勉强自己原谅、大度、不计较。 其实,这就是自我PUA。 还有很多人掉入了这个陷阱: 惨遭渣男背叛,觉得都是因为自己不够温柔,才将对方推向了别人的怀抱。 被朋友骗了很多钱,觉得对方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自己要学会体谅与放下。 …… 这类人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好人,他们不允许自己展示攻击性。 当然,内在的这些恨意、愤怒并没有消失,而是全部都对准了自己,久而久之便有可能抑郁。 2、无法直面,恨背后的伤痛和诉求 每个人“恨”的底层,都各有各的伤痛和苦楚。 因为怕受到伤害,也就不敢去恨。 曾经在一个群里,看到了这样的吐槽—— 自己省吃俭用供老公一路读完博士,最后却惨遭背叛,现在正在经历绝望与崩溃; 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永远都达不到领导的要求,现在只想一走了之,摆脱这份无力感。 这些绝望、无力的感觉,连同恨本身,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不舒服。 很多人无法与这种“不舒服”共处。 于是,潜意识为了自我保护,会帮我们把这些感觉切断,这样就不会再痛了。 3.过度背负+自恋,害怕恨会伤害别人 还有一种人,会自动背负起身边人甚至祖祖辈辈的命运,觉得自己要为这些人的喜怒哀乐负责任。 热播剧《梦中的那片海》中的肖春生就是这样。 即便面对恋人背叛、兄弟陷害,他也什么都不肯说,害怕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伤害到别人。 这样的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高,反而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 就像肖春生的朋友曾控诉他的那样: “就你能,就你道德高尚,就你重情义,你知不知道,和你在一起很自卑,你从来都没把我们看平等过!” 我们自以为保护了他人,其实也剥夺了别人成长的机会。 4、担心表达攻击性,会被打击报复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反抗,不敢表达愤怒,是因为觉得对方很强大,不仅得不到结果,反而会被打击报复。 但其实,这很可能只是一种投射。 投射的意思是,将自己的东西,认为是别人的东西。 比如打击报复,很可能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别人的。 当然,也不排除这种情况,当你表达攻击性的时候,会被报复。 但与其小心翼翼,带着假面具生活,倒不如真实坦荡去活一场。 毕竟冲突更能揭露出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让事情往前发展。 允许对别人的恨,就是对自己的爱 爱和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切断一个面向,另一个面向也将不复存在。 有人说,只有恨没有爱的关系没有连接,只有爱没有恨的关系没有边界。 恨的表达,对人的成长是积极且重要的。 恨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比如: 因为恨,当领导没日没夜给你安排工作时,你能委婉提出拒绝并商讨其他解决方案; 因为恨,当别人讽刺嘲笑、肆意打压你的时候,你才能奋起反抗或选择远离。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必定是又会爱又会恨的,既可以保持合作又能独立做自己。 恨会激发一个人的生命力。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我情愿是完整的,而不愿是完美的,完整才会有创造力。 的确,就像鲁迅先生,他将对时局的悲愤转化成力量,用极具爆发力的文字发起对反动派的攻击。 也有不少人借助仇恨,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比如一个遭遇过校园霸凌的孩子,长大后选择成为一名匡扶正义的警察。 他将对单个人的仇恨,升华为对黑恶势力的仇恨,这份升华很有意义。 恨也在提醒你去面对恩怨。 我们知道有些恨可能会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 就像有些人所说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些仇恨的存在,是提醒你不要去忘记。 但同时,也在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那些未完成的事件,没有疗愈的创伤,始终在影响着你。 你必须去直面它,才能真正穿越它。 就像朋友阿昙那样,当她愿意去触碰高中时被同桌出卖和嘲笑痛苦回忆,去处理内心的那份委屈和失望时,人生才能真正翻篇。 如何处理“恨”背后的创伤? 恨让人痛苦,如果得到充分而恰当的表达,那么就不会给人带来太多的困扰。 但如果积压在内心,无处排解,反复让人掉入痛苦的场景,那么自己就要有意识地去做处理。 有人可能会说,明明是对方做错了,明明是他出轨、对我不好,为什么偏偏要我来疗愈? 然而生命的真相是: 去处理伤害,并不是为了对方,也不是为了原谅,而是为了自己。 我们可以选择永远不原谅,但一定要学会放过自己。 面对过去所受过的伤痕,面对心里的“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承认伤痛的存在,给它找一个位置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伤痛当成怪物,把它锁在地下室里,明明很痛,却假装自己并没有。 伤痛是我们的一部分,它本身不是问题,对伤痛的排斥和厌恶才是。 伤痛就像一个寻求妈妈关注的婴儿,他歇斯底里地闹,乱扔东西,可只要妈妈一看到并抱起它,婴儿的哭闹和破坏性就会消失。 伤痛也一样,它一直在呼唤着我们的接纳、在乎和爱,看见即是疗愈。 2、和身体连结,体验内在感觉 无论是豆瓣上有关“父母皆祸害”的情绪宣泄,还是“未经他人苦,就劝他人善”的和解论,本身都是一种逃避情感体验的表现。 不管你的伤痛和苦难是什么,只要你能不逃避,让自己陪那感觉待上五分钟。 甚至只是静静地感受这些感觉在身体中引起的紧绷、疼痛或酸胀,伤痛就会被转化。 3、和内在小孩对话,释放情绪 小时候受过的伤,长大后就会成为你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要的,只是爱。 你可以像对待闺蜜一样,去听听它想对你说些什么。 就像表妹琳琳,当她连接到内在那个从未被父亲怜惜、呵护过的小女孩时,只是把内在小孩想对父亲说的话说了出来,她的抑郁就好了。 当然,也可以透过书写和冥想的方式,和内在小孩沟通对话。 多试试,你就能找到适合疗愈自己的方式。 4、找个能接得住你的人,向TA倾诉 找心理咨询师,说白了就是找一个能接得住自己的稳定客体。 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不会像早年的父母一样评判你、忽略你,他能容纳你的伤痛并理解你的选择,他还会陪伴你开启丰富的内在世界之旅。 无论这一路多么艰难,你都不再是独自一人冒险。 不论怎样,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敢于脆弱敢于恨,也敢于去探索内在世界的丰盈。 策划丨江枫 编辑丨鱼甜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1-23 21:31 , Processed in 0.1517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