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顺视点]:我是如何阅读《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的? 这本书为什么能激发我阅读的冲动?本书作者是《中国教师报》课堂周刊主编褚清源先生,我与他因课改结交成为二十余年的朋友,围绕课改理论与实践几乎月月见面、周周通话,相互之间互为对方"贵人″、利用各自优势相互成就、成全。 本书作者将自己的二十年现场教育教学观察笔记的珍珠用课改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这五观项线串成了课改方法项链,从中可窥探出课改的改革史、发展史、演变史、方法史。因我以一线教师身份全程经历了这二十年基础教育课改全过程,同时又是推进、实践课改的狂热一分子,文中提到的场景多亲自参与或旁观,故捧起这本书时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激情燃烧的课改发月,文中的事例、阐述让我感到那么亲切,这便是激发我阅读冲动的主因。 整体、系统化阅读又触动我了什么?文中许多文章发表时我第一时间已阅读,属碎片化、即时阅读。清源集结成书后现在整体、系统化阅读,因个人阅历、经验、学识的积淀,对文中的观点、案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阐释性接授,顿悟并产生了一些自己观点,尤其是对一些课改经验、典型人物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崇敬之情由然而生。听知、悟知、行知是我阅读本书行动路线图。 我是如何深度阅读本书的?书目不同、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本书我采取的核心阅读方法是阅读框架建模法及阅读笔记二次消化法。 1、阅读框架建模法 把五大章作为独立单元,每章均围绕如下八个框架进行阅读提炼。 我建构单元阅读模板为:单元主旨提炼;单元提到的章节人物;单元作者引用名家观点;作者触动我内心有感觉观点;对作者观点不敢苟同、质疑的观点;引发我产生的新观点;单元文章中提到的、值得关注的好创意;单元读书摘录与批注。 读完本书,我做的电子读书笔记达二万五千余字,其中查阅并关注了书中提到的四十多个名师、名校长,积累写作能用的名人名家论述达56条,提炼作者书中观点60条,整理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管理、改革创意35个,摘抄与批注43段。 为了保证建模框架阅读法实施,我同步又采取了一系列小的方法,现分享如下: 1)概括法 每章读完后,我会细心揣摩、提炼本章主旨,比如我将第三章概括为:作者在本章中用媒体人视角来审视这二十年课堂改革走过的路,从文中记录可以读出一代代课改人的不断探索,可以读出课改人教学观的迭代升级,可以读出课改经验的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需要提醒的是返过头重看以往课改梳理,文中有些观点有失偏颇,有些主张缺少学理支撑,但更能引起读者对课堂改革的反思及批判性借鉴! 同时,我在单元概述基础上又提炼了更上位的五个单元大概念:课改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 2)沟通法 在阅读作者的前言、后记后,借助与作者是朋友优势,我在阅读时又不断与作者沟通文中观点及当时写某篇文章背景,在多次深度沟通、思维碰撞中,作者写的下面这段话,加深了我对本书本真的把握。 褚清源主任回复: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本书就是一种邀请,一本书必然要向读者交付价值。《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作为教育媒体人,我不是课改知识和思想的生产者,我只是课改知识和思想的搬运工。但是,这本书里又分明藏着我的教育观、课改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习观。如果说一位教育者需要用这“五观”来武装思想的话,那么,只有“五观端正”的教师才能育好人、教好书。如果梳理这本书里所传递的“五观”,我想可以大致梳理如下:我的教育观,即育人逻辑大于教书逻辑;我的课改观,即指南针优于地图,就是战略逻辑优于战术逻辑;我的教学观,即学的逻辑大于教的逻辑,教是为了不教;我的教师观,即懂学生是爱学生的重要前提;我的学习观,即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的要义是自主学习。读完这本书,如果读者能留下或加固这样的思考,就算是这本书向读者交付的价值吧。 3)查阅资料关联法 因本书是以二十年课改演变、进化史为暗线,书中提到的课改的人和事、名校的课改经验、方法跨度较大,再加上作者论述时仅把当作论据加以引用,并未展开阐释,为了更好了解这些名师、名校长、课改典型校当时课改的背景、过程、措施,尤其是现在他们又持续做了哪些改革,我便对感兴趋的人和事借助网络进行了相关查阅资料阅读,这是我的阅读本书的最大增值部分。 4)观点生成法 在阅读时、提炼观点时、查阅资料时、与作者对话时、教育教学时,我对书中感觉需质疑的观点、即兴生成的观点、顿悟的观点,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即时加以记录、整理,最后生长出了自己个性化观点,这便实现了内化、建构、生成的过程。 5)整体、重点加摘录三位一体法 我首先集中阅读并顺手勾画重点,再对勾画内容进行二次重点阅读,最后对认为有价值内容又进行了摘录,并进行了相关的批注。这种先整体、再重点、后摘录批注三位一体法是我读书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我认为投入与收获性价比最高方法。 6)对比法 因本书读者面较大,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同步阅读了一些名家、名师及同行在网络上发表的读本书感悟、感想,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反思别人阅读时侧重点是什么,提出观点哪些我疏漏掉了,又进行了补读、品读,这种对比阅读,又让我收获颇丰。 2、阅读笔记二次消化法 我对整理的二万五千余字读书笔记先进行了集中阅读,对熟悉的部分采取快速浏览,对陌生的内容进行仔细品读,在此基础上,又重点思考了书中哪些经验、方法加以改造后便于在实践中运用,这便是把书从厚读到薄的过程,是读出自我的过程,更是为我所用的过程。 总之,读书的过程,是常用的读书方法达到自动化过程,更是新的读书方法探索、创生、实践的过程。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1-24 06:20 , Processed in 0.0402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