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主席深爱他的母亲。相比之下,却不太喜欢他的父亲毛顺生,这是他接受著名记者斯诺采访时亲口说过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回顾毛主席的成长历程,我想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父亲脾气暴躁,不会表达父爱,让毛主席很难亲近。 毛主席的父亲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不会表达对孩子的爱,也极少跟跟孩子亲近,只有严厉的管教和批评。毛主席很小就开始干农活,但是只要稍有“偷懒怠工”,就会挨父亲的打骂,毛主席后来回忆说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经常打他和弟弟,这样脾气暴躁的父亲,自然不讨儿子的喜欢,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第二,父亲专制思想严重,激发了毛主席的逆反心理。 毛主席的父亲是典型的“大家长”作风,在家里说一不二。毛主席从小喜欢读书,一看书就入迷,父亲最看不惯这一点,认为儿子读书耽误了农活,经常为此训斥毛主席,甚至在别人面前羞辱他,说他“懒而无用”,嘲笑他的求知欲。 我们知道毛主席是很有性格的人,小时候只能忍耐,到了青春期就开始逆反,经常和父亲争吵不休,斗智斗勇。 第三,父亲的商人思想,让毛主席觉得是剥削阶级。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一开始种地,后来又经商,赚了不少钱,还雇佣了长工。毛主席的堂叔毛菊生靠7亩水田勉强度日,家境贫苦,毛主席和母亲都很同情他,经常接济这位穷亲戚,可父亲却在对方最困难的时候“趁火打劫”,低价买下水田。 毛主席和母亲得知后极力反对,父亲却觉得天经地义。这些举动让毛主席认为父亲只顾自己发财,不顾兄弟情份,成了压榨别人的“剥削阶级”,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第四,父亲不重视读书,不支持毛主席的人生选择。 毛主席的父亲读过两年私塾,会打算盘、记账,所以他希望毛主席跟他学这些技能,将来继承家业,可是毛主席志不在此,他想要出去读书,见识外面的世界,父亲坚决反对。 但是毛主席下定决心,毅然离家出走去湘乡求学,还给父亲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明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由于上述四个原因,毛主席打心底对父亲喜欢不上来,父子俩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是毛主席并不痛恨父亲,随着年龄增长,他越来越理解父亲,而父亲执着、倔强的性格,坚韧、担当的精神,也对毛主席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了伟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1-24 06:02 , Processed in 0.0485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