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是一句称呼这么简单,它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想要做一个好父亲,就要重视亲子关系,做好孩子和世界之间的“桥梁”。 作者 | 土豆妈 一口气看完豆瓣9.4分的《漫长的季节》,其中最让我触动的角色,是范伟饰演的父亲王响。 王响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王阳,叛逆难管、行事冲动,遇到初恋沈墨后一步步陷入泥潭,帮她抛尸,最后又为救她而失去年轻的生命。 第二个养子王北,乖巧体贴、懂事上进,在超市里打零工补贴家用,时刻关心父亲的身体健康,对待外人也是彬彬有礼,颇有教养。 为何两个儿子,性格、品性、为人处事完全不同? 其实,王响对待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早就注定了他们会走向不同的结局。 父亲,是男孩通向世界的引路人 剧中王响和王阳父子俩相处的几个桥段,越看越让人觉得熟悉。 王响发现儿子写的诗,便一把夺过本子,念几句就开始挑刺:
得知儿子在舞厅打工时,他不听解释,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和指责。 当儿子被人冤枉陷害,他明知道真相,却低头向陷害者道歉,且当众打了儿子一巴掌。 听说儿子后半夜才回家,他转身哐当推开儿子房门,拉开窗帘掀开被子,上来就开始兴师问罪:大半夜的干啥去了? 其实,那一晚王阳是帮初恋沈墨处理仇人尸体去了。 未谙世事的他,既害怕又无助,可他却无法向父亲开口诉说。 因为父亲对他不是骂骂咧咧,就是大呼小叫,没有过好脸色。所以父子俩的关系也总是剑拔弩张,说不了几句就不欢而散。 后来王响终于察觉到儿子的异常,并追问他到底怎么了,儿子的回答意味深长:
可王响却并没有感受到儿子此刻的无助和迷茫,只是一味地输出大道理,让儿子老实地在家待着,等着被自己安排进厂。 也正是这一次,王阳彻底向父亲闭上了心门,也掐断了向父亲求助的念头。 著名心理学家西宾塞曾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一个男孩从家庭走向社会,离不开父亲的榜样示范和及时指引。 可在王阳初入社会、陷入困境之时,父亲王响却没有给到他应有的帮助和指点。 也正是受父亲教育的影响,王阳性格执拗偏激,行事冲动不顾后果,最终走上歪路,失去性命。 而王响在失去亲生儿子之后,转变成了养子王北的好父亲。 他与王北的相处满是温情,说话也是和风细雨,再没有之前那种居高临下和自以为是的姿态。 他会和王北开玩笑、打趣,尊重王北的兴趣爱好,竭尽全力支持他实现梦想,鼓励他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王北,孝顺感恩,情绪稳定,成熟懂事,性格秉性、为人处世与王阳完全不同。 这也恰恰证明了,父子关系对于男孩成长不可磨灭的影响。 若是父亲不注重情感交流和亲密互动,只知道打骂责罚,处处彰显自己的威严,男孩要么变得懦弱自卑,要么冲动易怒,容易走上极端。 唯有保持正向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做好引路人。 从小和父亲关系不好的男孩 长大后都过着怎样的人生 其实,多数的“中国式父亲”都如同王响这般: 内心再爱孩子,表现出来的却多是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甚至是打压训斥,总习惯性用父亲的权威来压制孩子。 一位网友曾在知乎上吐槽自己的父亲: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父亲从来都是板着脸,哪怕其他人试图找些话题,他也是一句话不回应,只顾着吃饭,氛围里全是尴尬和冷漠。 父亲还喜欢当着众人教训自己,一会说这个做得不好,一会说那个做得不对。 久而久之,网友便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了,甚至会紧张到结巴。 父亲还总爱和妈妈吵架,一言不合就咆哮,那龇牙咧嘴的“狠”样,让他不敢直视,同时也记恨了一辈子。 如今网友已经毕业5年了,可他从来没给父亲打过一次电话,发过一条微信。从他能养活自己的那天起,他就想离父亲远远的。 他不敢社交,和人走得太近就会心生抵触。 别人的问候他可以置之不理,别人的关心他选择直接忽略,他似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漠不关心的态度。 网友说,自己明明恨透了父亲,可却慢慢像极了父亲,性子变得冷漠和无情。 英国心理学家艾尔弗说:
和父亲关系不好的男孩,长大后都会有性格缺陷。 他们内心往往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而外在的表现一般有两种,要么冷漠疏离,要么极度叛逆。 这样的男孩,不擅长与人协作,也不敢与人竞争,人际关系会很受限。 在心理学上,人格形成的过程都要经历“俄狄浦斯情结”,简而言之就是“恋母情结”。 男孩会亲近母亲,而对父亲抱有天生的敌意。 若是父子关系糟糕,那么男孩就会成倍放大对父亲的敌意,最终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只有父子间能建立起温和的互动和良好的关系,这种敌意和冲突才会渐渐消失。 一个男孩踩着父亲的“尸体”才能长大 一位医生曾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成功的商人父亲,押着30岁的儿子来到医院。 他不明白,自己事业有成,儿子为何一事无成,还嗜赌如命。 可在儿子的回忆里,从小到大不管他做什么,父亲永远都不满意。 记得幼儿园时,老师奖励了一朵小红花,他欣喜万分,熬夜等着父亲回家,想要分享这份喜悦。 可父亲却说:
父亲只会批评、控制,用所谓的“严格要求”来督促他上进,让他按照父亲的意愿去成长。 可儿子的心里早就埋下了“报复”的种子,当他去国外读书后,便彻底放纵自我,沾染上了赌博。 他用一种极端的、毁掉自我的方式,试图去打败父亲。 就像有句话说的:一个男孩,必须要踩着父亲的“尸体”才能长大。 只有当父亲“死”掉了,不再成为障碍了,男孩才能真正长大。 这个“死”不是肉体的死亡,而代表着父亲对儿子真正的接纳和认同:
想起前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分享过的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对儿子从小一直都很严厉,要求也特别高,他认为男孩子就得经受磨练,打骂都不稀奇。 直到儿子六年级时,父子俩又起了冲突。 当父亲作势又要打儿子的时候,儿子猛地站了起来,对他大吼道:“你不要打我了!” 父亲那一刻突然发现,儿子已经快比自己高了,他满脸怒气的样子,充满了威慑力。 这一幕对父亲的冲击太大了,他意识到,真的不能再打下去了,因为很快他可能就打不过儿子了。 他开始反思自己,想要找到新的相处模式,不然儿子就要变仇人了。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一副心情不好的样子。 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质问和埋怨,而是轻轻敲开儿子的房门,像朋友般坐在了正在发呆的儿子身旁,一句话也没有说。 就这样,父子俩安安静静地呆坐了二十分钟,儿子突然转过头,拍了拍爸爸的大腿说:“爸,我好了,没事了。” 父亲搂了搂儿子肩膀,默默转身离开了。 正如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
有男孩的父亲,从一开始就要做好自己被打败的准备。 因为男孩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时刻想要战胜自己的敌人,而是一个懂得并肩和共情的朋友。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父亲,是需要终身修行的事业。
很多父亲习惯了扮演“严父”的角色,尤其是在面对天性调皮的男孩时。 他们总觉得只有自己严厉了才有威信,男孩才会听话顺从,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做父亲一定要“慈”。 “慈”并非溺爱,而是既不打骂也不骄纵孩子,给孩子爱、信任和尊重,与之建立亲密的、平等的亲子关系。 唯有如此,父亲才能在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成功地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给他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父亲,是一个家的根基。 父亲若是情绪不稳,只会让亲子关系岌岌可危,让家庭婚姻分崩离析。 唯有父亲耐心平和,男孩才能学会冷静和理智。 父亲遇事不吼不叫,男孩才懂得做好管理情绪。 给男孩温馨融洽的成长氛围,他才能把贵气和教养刻进骨子里,未来走到哪里都会很受欢迎。
思想家蒙田曾说过:
父亲待人接物的细节、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男孩的三观和品性。 父亲勤勤恳恳,儿子也会正直善良; 父亲坚韧果敢,儿子也会刚毅独立; 父亲心胸宽广,儿子也会大度豁达...... 只要父亲三观正,家就不会乱,男孩就不会走歪。 作家梅格米克说:“比起其他任何人,父亲才是奠定孩子人生轨迹的那个人。” 男孩需要从父亲身上学习,该怎样用男人的方式与外界相处。 你和他的关系,就是他和世界的关系。 希望所有父亲都能修正自我,努力做一个性格“慈”、情绪“稳”、三观“正”的父亲,指引男孩走向更好的未来。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2-24 13:16 , Processed in 2.4501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