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关爱儿童,保护童真,激发童趣,促进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儿童享受快乐幸福的童年。 如何让童心教育思想落地生根?如何让广大教师能够理解童心教育内涵并转化为自身的态度和言行?不妨在校门口标牌上写下三首小诗,把童心教育的理念蕴含其中。 第一首诗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的东西,/他就成为那东西,/那东西也成为他的一部分……” 这首小诗首先说明教育目标的重要性。“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方向不能出错,目标不能偏离。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只有目标正确、路径适恰,才能引领儿童奔向美好的未来。孩子的全面发展主要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充分发展和普遍提高。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实现自由发展,达到个性发展。 其次说明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他最初看到的东西”能影响其终身发展,因为“他就成为那东西”“那东西也成为他的一部分”。儿童看到的东西就是他身处的环境,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他看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校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营造儿童热爱学习的校园环境,教师要从理解和爱出发,站在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给予精神关怀,悉心陪伴儿童成长。优美的校园环境与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快乐地成长,儿童从小与自己喜欢的、美好的事物为伴,就能感受真善美,拥有真善美。 第二首诗是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兹的《其实有一百》:“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世界……” 这首诗首先说明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所有物种进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丰富性,人类的进步发展也是一样,发展越高级差异也越大。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我们想告诉教师,每一个儿童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台湾绘本作家几米说:“不一样的脑袋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不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教师要珍惜儿童自身的独特性,积极因材施教,把独特性变成儿童的发展优势,促进儿童的创造、生成,培养儿童创新精神,让儿童成为他自己。 其次说明儿童发展的多元性。儿童自身有独特性,就会产生差异性。所以,儿童的发展理应是多元的、全方位的。要多一把尺子量孩子,允许儿童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而不是以一个模式成长。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多元智能,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我们告诉教师,学校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同“材料”的孩子,不论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长成一棵低矮的苹果树,或者是长成歪歪扭扭的葡萄树,都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有用之材。 第三首诗是智利诗人米斯特尔的《儿童的名字叫今天》:“有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是可以等待的,/儿童却不能等待。/他的骨骼在不断形成,/他在不断地造血,/他的大脑在不断发育。/对于他,/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 这首小诗让我们关注儿童的当下。“他的骨骼在不断形成,/他在不断地造血,/他的大脑在不断发育。”我们想告诉每一位教师,儿童正在发育、生长,体格锻炼刻不容缓,“儿童不能等待”。 这首诗同时还说明,儿童是一个“小”人,心理发展不成熟,需要成人的精神陪伴。他们会犯错误,需要成人的包容和提醒。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立场尺度,我们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去教育,儿童就是儿童,不能抬高要求。唯有让儿童像个儿童,活在当下,才能体验快乐成长的过程,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 一所学校唯有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营造适于儿童生长的环境,尊重儿童差异,培养儿童个性特质,让儿童活在当下,享受童年的幸福,才是好学校。 (作者曹爱东 系江苏南通如东县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2月28日第07版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2-28 17:43 , Processed in 0.0451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