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梁晓声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小说精选集《母亲》近日出版。作者以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为底本,记叙了母亲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善良纯正的品格,勤劳节俭,以身作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儿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同时,以母亲为缩影,描述了中国社会的起伏变迁,多层次描写了百姓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平凡家庭在艰苦岁月中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令人动容。 内文选读: 母亲 淫雨在户外哭泣,瘦叶在窗前瑟缩。这一个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我多想像一个山东汉子,当面叫母亲一声“娘”。 “娘,你做啥不吃饭?” “娘,你咋的又不舒坦?” 荣城地区一个靠海边的小小村庄的山东汉子们,该是这样跟他们的老母亲说话的吗?我常遗憾那儿对于我只不过是“籍贯”,如同一个人的影子,当然是应该有,而没有其实也没什么。我无法感知父亲对那个小小村庄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出生在哈尔滨市,长大在哈尔滨市。遇到北方人我才认为是遇到了家乡人。我大概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闯关东”者的后代——在当年一批批被灾荒从胶东大地向北方驱赶的移民中,有个年仅十四岁的孑然一身衣衫褴褛的少年,后来他成了我的父亲。 “你一定要回咱家去一遭儿!那可是你的根土!”父亲每每严肃地对我说,“咱”说成“砸”,我听出了很自豪的味儿。 我不知我该不该也感到同样的自豪,因为据我所知那里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名山和古迹,也不曾出过一位可以算作名人的人。然而我还是极想去一次,因为它靠海。 可母亲的老家又在哪里呢?靠近什么呢? 母亲从来也没对我说过希望我或者希望她自己能回一次她的老家的话。 母亲是吉林人吗?我不敢断定。仿佛是的。母亲是出生在一个叫“孟家岗”的地方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也许母亲出生在佳木斯市附近的一个地方吧?父亲和母亲当年共同生活过的一个地方?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一边做针线活儿,一边讲她的往事——兄弟姐妹众多,七个,或者八个。有一年农村闹天花,只活下来三个——母亲、大舅和老舅。 “都以为你大舅活不成了,可他活过来了。他睁开眼,左瞧瞧,右瞧瞧,见我在他身边,就问:‘姐,小石头呢?小石头呢?’我告诉他:‘小石头死啦!’‘三丫呢?三丫呢?三丫也死了吗?’我又告诉他:‘三丫也死啦!二妹也死啦!憨子也死啦!’他就哇哇大哭,哭得背过气去……” 母亲讲时,眼泪扑簌簌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头。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我的或弟弟妹妹们的破衣服。 “第二年又闹胡子,你姥爷把骡子牵走藏了起来,被胡子们吊在树上,麻绳沾水抽……你姥爷死也不说出骡子在哪儿。你姥姥把我和你大舅一块堆搂在怀里,用手紧捂住我们的嘴,躲在一口干井里,听你姥爷被折磨得呼天喊地。你姥姥不敢爬上干井去说骡子在哪儿,胡子见女人没有放过的。后来胡子烧了我们家,骡子保住了,你姥爷死了……” 与其说母亲是在讲给我们几个孩子听,莫如说更是在自言自语,更是一种回忆的特殊方式。 这些烙在我头脑里的记忆碎片,就是我对母亲身世的全部了解,加上“孟家岗”那个不明确的地方。 我的母亲在她没有成为母亲之前,拴在贫困生活中多灾多难的命运就是如此。 后来她的命运与父亲拴在一起,仍是和贫困拴在一起。 后来她成了我们的母亲,又将我和我的兄弟妹妹拴在了贫困上。 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我对人的同情心最初正是以对母亲的同情形成的。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童年和少年,因为我曾这样分担着贫困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亦给予了我厚重的馈赠——它教导我尊敬母亲以及一切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绝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 在这一个淫雨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 隔窗有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 那一年,我的家被“围困”在城市里的“孤岛”上——四周全是两米深的地基壑壕、拆迁废墟和建筑备料。几乎一条街的住户都搬走了,唯独我家还无处可搬。因为我家租住的是私人房产——房东欲趁机向建筑部门讨要一大笔钱,而建筑部门认为那是无理取闹。结果直接受害的是我家。正如我在小说《黑纽扣》中写的那样,我们一家成了城市中的“鲁滨孙”。 小姨回到农村去了,在那座二百余万人口的城市,除了我们的母亲,我们再无亲人。而母亲的亲人即是她的几个小儿女。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个底层女人廉价的体力。翻砂——那是男人们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儿。临时工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全凭自己在劳动中格外当心,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出一片片的洞。 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儿,将仅仅二十支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就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当年城市里强行节电,居民不允许用超过四十支光的灯泡。而对于我们家来说,节电却是自愿的,因那同时也意味着节省电费。然而代价亦是惨重的。母亲的双眼就是在那些年里熬坏的,至今视力晃错。有时我醒夜,仍见灯亮着,仍见母亲在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仿佛就是一台自动操作而又不发声响的缝纫机。或见灯虽亮着,而母亲肩靠着墙,头垂于胸,补物在手,就那么睡了。有多少夜,母亲就是那么睡了一夜。 清晨,在我们横七竖八陈列一床酣然梦中的时候,母亲已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生大火碴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迎着风或者冒着雨,像一个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孤单旅人似的,“翻山越岭”,跋涉出连条小路都没给留的“围困”地带去上班。还有不少日子,母亲加班,我们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只知母亲昨夜是回来了,今晨又刚走了,要不灯怎么挪地方了呢?要不锅内的高粱米粥又是谁替我们煮上的呢? 作者:梁晓声 编辑:袁琭璐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1-24 17:37 , Processed in 0.0406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