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 “鸡娃式教育”。 眼看着这个孩子考上了一流名校,那个孩子毕业后月入万金,家长们心生羡慕,也催生着他们对自家孩子前途的焦虑。 于是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打鸡血一样督促孩子学习。 就像网友说的,每个“鸡娃”的成功背后,都有一段“血泪史”。 久而久之,“鸡娃式教育”也成了内卷时代的一个特写。 不过正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为了前途拼得“头破血流”时。 有一对东北辽宁80后夫妻,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就是徐承华和程滟云。 这是一对酷爱旅行的夫妻。 从儿子辛巴3岁那年,他们就开始带他“周游世界”。 如今13岁的辛巴,早已是一位资深的探险家。 他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敢想象。 在外人眼里,孩子这么小就天南海北的跑,这当父母的可真是“心够大的”; 还有人提出质疑: 让孩子经历风餐露宿,遭受那么多未知的危险,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只是想博人眼球? 更有人犀利地指出,徐承华将自己对于旅行的热爱强加给孩子,和逼迫孩子参加兴趣班有什么区别? 但徐承华还是坚持自我,在“带娃”的另一条大路上,越走越远。 01、 “下这么大的血本,真的值得吗?” 2014年的某天,不到三岁的辛巴在翻看画册时,被书中描绘的北极风光深深吸引。 特别是画册上的北极熊对于辛巴更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嚷嚷着要爸爸带他去北极看一看北极熊。 虽说童言无忌,但这却让徐承华冒出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既然儿子有这个想法,为什么不能带他去实现呢? 2014年11月,一家三口从西双版纳出发,开始了漫长的北极之行。 徐承华一家的出行准备非常简单。 一辆带边斗的三轮摩托,几个背包,就是旅程的全部家当。 尤其是这辆名叫“丁丁”的边三轮摩托,更是徐承华的心头之爱。 摩托的名字来自经典动画《丁丁历险记》的主人公丁丁。 徐承华希望他们一家也可以和丁丁一样,无畏无惧,一起去探索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经过185天的跋涉,一家三口跋山涉水,在途经12个国家后终于来到北极; 两年后,他们再次启程从南美洲的最北端厄瓜多尔出发,途径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花费184天的时间来到南极。 在很多人眼里,环球旅行是属于“有钱人的故事”; 但实际上,已经完成这些的徐承华夫妇,也并非大富大贵。 夫妻俩的主要收入来自他们经营的客栈,偶尔也会通过写书、摄影赚取一些外快,收入谈不上多么丰厚。 所以对于资金不是多么充足的他们来说,想要实现环球旅行的计划,“穷游”是最为可行的方式。 比如在北极之行的最初阶段,他们的交通工具主要就是这辆三轮摩托。 载着妻儿行囊,从西双版纳一路到老挝、缅甸、泰国,既省了交通费,还能欣赏沿途美景,何乐而不为? 去北极的半年多时间,他们花了不到30万; 之后从南美到南极的半年,花费大约是60万,最大的一笔支出是往返南极的船票,22万。 前前后后,徐承华在带子旅行上的支出,早就超出了100万。 徐承华开玩笑地说,自己每次在旅行上花的钱,也不过能在北上广买个卫生间罢了。 但相应的,环球旅行的代价就是他们至今没有买房买车,因为每次出行几乎要花光此前攒下的积蓄。 不少人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下这么大的血本,真的值得吗? 但徐承华把这事看得特别开:如果能用买一个卫生间的钱,换来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挺值的。 他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把生活欲望降低一些,挣的钱足够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那就足矣。 02、 “像极光一样自由” 带着孩子去旅行,大概是徐承华最疯狂,但也是最不后悔的决定。 他一直觉得,如果让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就无法感受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 就像辛巴在前往南极的路上问过他的一个问题:大海有多大? 徐承华坦诚地告诉儿子自己也不清楚,但如果你在家里,一定不会知道大海究竟有多么广阔。 对徐承华而言,旅行的重点并非是“旅”,而是“行”。 对于尚且懵懂的辛巴来说,一场场漫长旅途的意义,在于通过行走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究竟有多么精彩。 比如在北极蒸桑拿,父子俩从桑拿房光着身子跑到雪地里,体验冰火两重天的刺激感; 比如一家人在亚马逊雨林里探险,在漆黑的夜色中乘着小船,寻找鳄鱼的踪迹; 跟着探险船穿越惊涛骇浪的德雷克海峡,坐着雪橇寻找北极熊的下落,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模仿象龟爬行······ 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姿,是辛巴探索世界的原初动力,也总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快乐和惊喜。 但漫长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置身于大自然的辛巴也经历了不少磋磨和危险。 比如在亚马逊雨林,多如牛毛的蚊虫把小辛巴咬得浑身是包,让人看着都心疼。 从高海拔地区到热带地区的突然转换,也会让这个小家伙水土不服,高烧一度接近40度。 还有在前往马丘比丘的途中突遇暴雨,骑着摩托车的他们几乎冻僵,幸好被当地的一位老人收留才安然无恙。 尤其是2020年,9岁的辛巴在青藏高原的经历更是历次旅行中最艰难的一次。 在攀登5396米的哈巴雪山时,辛巴必须凌晨三四点钟起床。 深沉的夜色,恶劣的天气,再加上湿滑的山路,即便是对一个成年人而言也足够让人打退堂鼓。 最危险的是在水上漂流时,独自划船的辛巴由于年纪尚小力量不足,在穿越激流时小船被浪打翻,直接被卷入水中。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险境,不到10岁的辛巴肯定是害怕的。 但是辛巴外害怕过后还是想坚持去做,他觉得如果突然放弃的话,那之前的一切就白费了。 在距离山顶还有几十米的时候,筋疲力尽的辛巴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摇着头说自己实在爬不动了。 但辛巴还是坚持爬到了山顶,那一刻徐承华哭了,他没想到辛巴真的可以坚持七个多小时,完成这场登顶。 之后辛巴落水被救上来时也没有哭,只是抹了把脸上的水,转头向爸爸要彩虹糖吃。 他还和爸爸开玩笑,自己在水里已经喝饱了,这一路都不用再喝水了。 从北极、南极再到有着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可以明显看到辛巴变得更勇敢,更有韧劲。 尤其从青藏高原回来后,辛巴肉眼可见地变黑了,变高了,变壮了。 由内而外的提升和成长,是辛巴这些年“流浪地球”的最大收获。 就像徐承华说的,“那些感受,那些好奇,那些勇敢,会像一颗颗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当一家三口坐在山崖前,看着半空中绚丽的热气球,以及笼罩在云雾中的山峦和建筑,如同置身童话世界般,连银幕外的我们也为之心动。 但和通过某个媒介看到美景的我们不同,辛巴他们并非转瞬即逝的感动,而是在亲身体会后,将这一幕转化为烙印在生命历程的“震撼时刻”。 徐承华希望辛巴在未来,可以尽情享受这些美好的“震撼时刻”,享受追逐这一时刻的奔腾与自由。 就像他在南极回来后,不止一次地告诉辛巴: “你一定要自由地、有尊严地、干净地、有味道地活着,活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像极光一样自由、独特。” 03、 “有梦就去追,没死就别停。” 徐承华喜欢用镜头记录一家人在旅途中的遭遇,并发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和其他人分享,也算是个小网红。 他没想到自己的视频竟然引起旅游卫视《行者》栏目的注意,还买下他们的旅行素材,剪辑成《南极学前班》《别叫我宝贝》等系列节目播放。 2022年,徐承华将和辛巴的几次旅行汇总为纪录电影《陪你在全世界长大》。 虽然票房仅有131万,但影片上映后更是感染了不少观众,不少人甚至开始计划带着孩子出去旅行。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对徐承华这个人充满好奇: 倾尽所有去旅行,用“旅行”的方式培养儿子成长,为何徐承华对“旅行”有如此深的执念? 其实早在结婚生子前,徐承华就已经是“驴友圈”里响当当的人物。 旅居西藏两年,深入新疆20余次,还曾在50多个国家进行自然探险,对极限运动的迷恋,也让徐承华在圈里有了“行者老极”的称号。 毫不夸张地说,在他近40年的人生里,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路上。 在徐承华看来,自己对旅行的痴迷多少受到身为地理老师的父亲影响。 他还记得从小自己家里就挂满了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地图上大大小小的地方,在徐承华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自己以要要成为徐霞客那样的人,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自己的足迹。 长大后,徐承华以摄影师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环游梦,但很多时候他更喜欢一个人去闯荡。 直到有一次在非洲旅行时,他邂逅了一个同样热爱旅行的女孩,这就是辛巴的妈妈。 自此徐承华的“独行侠”生涯结束,身边多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陪他走遍四方。 走过世界那么多的地方,徐承华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的环游计划首先就遭到家里老人的一致反对。 在老人的思想里,不让孩子好好学习在外面瞎逛,简直是不务正业; 更何况孩子还这么小,在外面生活那么久实在太不安全了。 尤其是徐承华的岳父岳母更是表达出强烈的不满,觉得女婿这种想法太过荒唐。 直到有一次徐承华接受主持人鲁豫的采访,岳父岳母这次不再说什么,而是在节目播出前把所有亲戚喊到家里。 等节目开播后,老两口指着和鲁豫对话的徐承华,非常骄傲地说,接受采访的人,是我女婿! 徐承华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自然,他不喜欢在城市的喧嚣中时刻绷紧神经。 于是从南极回来后,徐承华一家搬到杭州的千岛湖,这里远离都市景色秀美,能让他们更好地沉淀下来,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疫情后,徐承华他们又在大理租好房子搬了过去,闲来无事时爬苍山,游洱海,惬意而自在。 活了半辈子,即便已经成家立业,但徐承华的生活仍然是“动态的”。 徐承华不敢想象一潭死水、没有激情的生活,会是何种模样。 对于他来说,“行走”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就像他自己说的, “有梦就去追,没死就别停。” 04、 “从来都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旅行” 3岁到北极,6岁到南极,9岁更是在青藏高原登顶5000多米高的雪山。 但如果只是把辛巴的经历称为“旅行”,未免有些太简单。 对于辛巴来说,这既是探索世界的旅行,也是足以受益终生的学习过程。 比如跟随从事生态保护的河流探险家王冰,学习野外漂流的知识。 比如跟着植物学家彭建生,在高原地区学习辨别珍稀植物。 比如拜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为师,向他学习如何拍摄野生动物,学习与自然中的万物生灵共处。 奚志农是个非常合格的师父,他所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于自然的态度。 他告诉辛巴,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去消费野生动物。 “没有谁,一定要去吃野生动物的肉,才不会饿死;也没有谁,一定要去穿一件野生动物皮毛做的衣服,才不会冻死。” 敬畏自然,尊重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这是奚志农首先教给辛巴的“必修课”。 同时,随着辛巴到了入学的年纪,徐承华没有耽搁辛巴的正常学业。 他懂得孩子想要真正成长,不仅要“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 由于辛巴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在刚读一年级时,他的汉字掌握能力很弱,成绩也是班里的倒数。 但旅行中锻炼出来的语言能力开始发挥作用,辛巴在进入下学期后很快掌握了拼音汉字,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徐承华对儿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太高的要求,他不想在辛巴小学的阶段,就耗光他对学习的热情。 皮哥还记得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父亲也是带着儿子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帮助儿子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皮哥起初还觉得太玄乎,但看过辛巴的故事后,才发现这并非不真实的幻想,自然真的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能够对孩子的心智进行充分锤炼。 某个角度来说,徐承华父子的故事,也算是为邓超正了名。 尽管外界对徐承华的教育方法普遍表示赞扬,但质疑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过。 但真正了解后我们会发现,徐承华对于辛巴更多的只是引导,而非变相给孩子设置另一重束缚。 比如爬哈巴雪山时,辛巴问爸爸,如果爬不到山顶,你会怪我吗? 徐承华只是告诉儿子尽力就好,真的爬不上去那我们就下次再来,反正山永远在那里。 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选择,是徐承华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青藏高原的活动安排,是父子两人共同做的攻略;辛巴还列了大大小小几十件要做的事,像是登山、漂流、找到雪豹等,也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每逢周末,辛巴也会给自己安排各种活动,像骑马、登山,甚至是学习戏剧表演,都是他希望去尝试的。 如今辛巴还有两个心愿等待实现,一是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二是到非洲去看动物大迁徙。 徐承华从没试图阻止儿子去做什么。 他觉得只有亲自看到过,尝试过,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辛巴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判断。 徐承华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 世俗意义的车子、房子并非生活必需品,美好的经历和探险才是生活的意义。 正是站在这样的立场,徐承华才敢于突破世俗眼光。 这样的育儿方式,也被《人民日报》特意发文点赞。 当然徐承华也承认,自己的育儿方式并不具有典型性,所以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效仿,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他更希望其他父母能从自己的故事里,找到生活与教育的更多可能。 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徐承华的“带娃”故事可以看到—— 原来“诗和远方”并非乌托邦的幻想,完全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人生。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1-25 02:50 , Processed in 0.0983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