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言 查看内容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2023-3-16 13:00| 发布者: zxw88| 查看: 170| 评论: 0

摘要: #头条创作挑战赛#​中华民族是个非常讲究文明和文化的优秀民族,尤其是对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醒世警句、至理俗语等等,更是特别感兴趣。但是许多名言在流传的过程中,并非全部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于是有的就会以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华民族是个非常讲究文明和文化的优秀民族,尤其是对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醒世警句、至理俗语等等,更是特别感兴趣。但是许多名言在流传的过程中,并非全部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于是有的就会以讹传讹。比如有不少充满情感,且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或者是被理解错误,或者是假的。笔者在此仅举数例,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是一句非常著名而又流行的名言,不少人也许只是从比如电影《少林寺》等影视作品中听说或学到的,但是却并不是这句名言的出处,而且重要的是断章取义,因为它还有个下半句。真正的来源是出自南宋高僧,被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的道济禅师之口,完整的原文应该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人喝酒吃肉后还能把佛祖留在心中的,没有任何修行和道行的人,如果学济公大师那样,那就是如同进了魔道一样啦。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常常会被人所曲解,用来作为不能外出或者是阻止他人外出的理由。其实在这句话的后面,也是还有一句的,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用现在的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父母在世时,最好不要出远门,如果需要的话,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其实这句名言的深层含义是,父母健在时,一定要在他们身边尽到孝心,不能轻易出远门,但是如果有正当的目标需要外出打拼奋斗,只要安排好父母亲,还是可以的。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孟子所说过的一句名言,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不孝顺的表现形式有三个级别,以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和职责为最大的不孝。而很多人却把这句话误解成:不够孝顺的做法有三个,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很显然是把这句名言理解错了,而且歪曲了孟子的本来意思。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三思而后行。”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整个这段话的意思是,季文子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思考多次才会行动。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就说:“思考两次,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古人在用到数字时,除特定的确数之外,往往是个约数,比如“三思”,并不是正好就思考了“三次”,而是指多次而已。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我是那么爱他。有他在,我可以忍受种种死亡;没有他,我就没有生活可言。”因为这句话非常具有莎翁的戏剧台词风格,所以就有人认为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但是,其真正的出处,却是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是一句非常煽情的情感名言,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著名诗人泰戈尔的最美轮美奂的情诗之一,其实它却是出自香港作家张小娴早年写的博客:《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这一首被命名为《见与不见》的情诗,曾经在互联网上被盛传,据说是西藏著名的民歌诗人仓央嘉措所写。其实,这首情诗的名字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是汉族女作家扎西拉姆·多多。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我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苦日子的男人。”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以他的名字出炉的假名言真的可谓是数不胜数,层出不穷。比如这句“名人名言”,就被网友发到了网上,据说仅仅3天时间,就被转发了5万多次。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没过多久,莫言便亲自澄清此句名言,他说,此言话糙理不糙,可是我也想知道这到底是谁写的。

有不少饱含情感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名言”,却被理解错误或是假的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4-11-24 21:14 , Processed in 0.0407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