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一首能代表中国精神的诗,你会选哪一首?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击壤歌》。 《击壤歌》是什么诗呢? 在《诗经》之前,中华大地上就流传着歌谣。 这些歌谣来自生活和劳动,虽然没有格律,却是先民的心声。 《击壤歌》就是上古时期的一首著名歌谣,没有格律,却被后世称颂了3000年。 击壤歌 佚名 〔先秦〕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巧妙的比喻,可是,却十分亲切,如乡村的泥土般亲切。 这是一首很老的诗,比《诗经》还早。 那时,中华大地上,还没有那么多人。 也没有皇帝,先民们靠着土地生活,或种地,或打猎,生活简单。 他们的娱乐很简单,用木头敲着石头,唱着歌,他们管这叫击壤。 那时候的君主叫尧。 有一个老人家,在路边,击着壤,唱着歌。 太阳出来,我就出去干活,太阳下山,我就回来休息。 凿一口井就能喝到水,庄稼种出来就不会饿肚子。 这样的生活,谁会去羡慕帝王的权力呢? 这是一首民歌,唱的是生活。 民歌就是民间的歌谣,先民们日夜劳作,劳作之余,同样要对人生的各种喜怒哀乐进行表达,歌谣就是最好的方式。 清代诗人沈德潜:“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这首歌的生命,有三千多年了。 穿过漫长的时光,却依然熠熠生辉。 我们仿佛看到先民们在辛勤的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而平静。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 全歌用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 有人说,这是最霸气的一首诗。 自给自足,吃饱穿暖,帝王的权力,又能拿我怎样呢? 正如陈忠实在《白鹿原》里所说:人一干活,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觉得皇帝都不怯了。 不知道生活保障的来源是什么,人的生活永远不会坦然。尽力了,去耕作,去做活,才会踏实,觉得生活有望。这也便是人间烟火。 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一直都藏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当你对于他人无所求时,自然就是“帝力于我何有哉!”。 苏东坡也过了一阵“自食其力”的日子。 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官职低微,行动都要受到监督,更重要的是,没多少工资。 苏轼一大家子,几十口人要吃饭,怎么办? 朋友给苏轼申请了一块土地,为了解决温饱,脱下“学士服”,拿起农具,他从学士变成了农夫。 看到自谋生活的苏轼,世人皆是赞叹。 没有什么比“自食其力”更值得尊敬的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靠自己生活,灵魂都是安宁的。 老舍也最懂这句话的含义。 小的时候,语文课本里的《劳动最有滋味》让人印象深刻。 老舍的家很贫困,每逢年节,为了过好一个年,妈妈和姐姐要忙碌一个月,给别人洗衣服,做长衫。 自己也要烧热水、扫地,做一些打下手的活。 全家就靠这点活计,换来过年的钱。 过年了,全家都很兴奋。 每当此时,老舍就会向妈妈报告:当铺刘家宰了两口猪,放债孙家请来三堂供佛的。 而老舍家,过年就只有一顿白菜肉馅的饺子。 可妈妈却说:咱们的饺子里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 老舍说:我们过年的那一点费用是用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 靠自己生活的人,往往都活得很辛苦,但他们的双手都是勤劳的,灵魂都是安宁的,心灵都是美好的。
从妈妈的经历中,老舍得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手脚不闲着,才不至于走到绝路。 三千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有了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本古老的书上曾有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先民们凭着智慧和双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文明。 后来,有人欺侮我们,中国人凭着强大的意志力,打跑了敌人。 中华大地一片疮痍,百废待兴,与其伤感,不如从头干起。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方有今日的和平安宁。 自强不息的人,傲视帝王,自强不息的民族,谁与争锋。
原来,三千年前,先民的心声,至今,依然也是民族的心声。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2-24 13:39 , Processed in 2.5035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